第12章 青牛子的故事[2/2页]
“老先生,陆鞅先生写信给您,是为了让您给我传道吗?”
青牛子饮了口茶汤,晃晃悠悠的摇着脑袋。
“我就是个只知道种地的老农,哪里懂得多少大道理呢?”
方源皱眉道:“您是觉得我不可点化吗?”
青牛子放下茶汤,笑道:“方先生资质绝佳,又哪里需要我来点化呢?不过,我虽然没办法传授你什么道理,不过我这里却有很多故事可以同方先生述说啊。”
“喔?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故事呢?”
青牛子道:“老子有个得意门徒,叫做庚桑楚,不知道方先生听过这个名字吗?”
方源点头道:“当然听说过。”
青牛子缓缓道:“传说老子出关后,庚桑楚继承了老子的衣钵。传说他居住在北边的畏垒山,他的仆人中喜欢炫耀才智的都被辞去,侍婢中标榜仁义的就被他疏远,只有敦厚朴实的人跟他住在一起。
他在畏垒山住了三年,畏垒山附近便获得了大丰收。
附近的百姓议论道:‘庚桑楚刚来畏垒山的时候,我们都没有见过这样的人,感觉很惊讶。如今我们一天天地计算收入虽然还嫌不足,但一年总的计算收益也还富足有余。庚桑楚恐怕就是圣人吧!大家何不像供奉神灵一样供奉他,像对待国君一样地敬重他呢?’”
说到这里,青牛子问道:“方先生觉得,庚桑楚会有什么反应呢?”
方源结合着青牛子的言行和老庄学派展现出的思想,回答道:“大概会不高兴吧。”
青牛子笑着点头:“那他为什么会不高兴呢?”
这下子,方源有些犯难。
他想了一会儿,回答道:“道家清静无为,不喜名利?”
“那不喜名利的原因是什么呢?”
方源摇头道:“请您指点。”
青牛子道:“庚桑楚听说了百姓的议论,感觉很不高兴,坚决辞让了百姓的推举。
他的弟子劝他说:‘小水沟里,大鱼没有办法回转它的身体,可是小小的泥鳅却能转身自如。
矮小的山丘,大的野兽没有办法隐匿它的躯体,可是妖狐却正好得以栖身。
况且尊重贤才授权能人,以善为先给人利禄,从尧舜时代起就是这样,何况畏垒山一带的百姓呢!先生你还是顺从大家的心意吧。’
庚桑楚听了觉得很生气,他指着弟子说道。
‘你小子给我过来!口能含车的巨兽,孤零零地离开山野,那就不能免于被罗网捕捉的灾祸。口能吞舟的大鱼,一旦被水波冲上堤岸,小小的蚂蚁也会使它困苦不堪。
所以鸟兽不讨厌山高,鱼鳖不讨水深。保全身形本性的人,隐匿自己的身形,不讨厌深幽高远罢了。
至于尧与舜两个人,又哪里值得加以称赞和褒扬呢!
尧与舜那样分辨世上的善恶贤愚,就像是在胡乱毁坏完好的垣墙而去种上没有什么用处的蓬蒿。选择头发来梳理,点数米粒来烹煮,计较于区区小事又怎么能够有益于世啊!
举荐贤才,人民就会相互出现伤害。任用有智慧的人,百姓就会相互出现伪诈。这些做法,不足以给人民带来好处。
人们对于追求私利向来十分迫切,为了私利有的儿子杀了父亲,有的臣子杀了国君,大白天抢人,光天化日之下在别人墙上打洞。
我告诉你,天下大乱的根源,必定是产生于尧舜的时代,而它的流毒和遗害又一定会留存于千年之后。千年之后,肯定还将会出现人与人相食的情况啊!’”
方源闻言默默不语,半晌后,他开口问道:“您是讨厌任用贤才吗?”
青牛子笑着摇头:“我不是讨厌任用贤才,而是讨厌任用贤才后会产生的后果罢了。如果大家都能克制自己,那任用贤才当然好了。
你知道道家、法家学说与儒家、墨家学说最大的区别在于哪里吗?”
方源微微摇头:“学生不知。”
青牛子笑道:“道家与法家学说虽然道路不同,但出发点却是一致的。我们同样认为人性诈伪,因此不可有丝毫松懈,要从最坏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法家选择严刑峻法震慑人心,而我道家则选择清静无为消弭物欲而已。
但墨家与你儒家虽然互相看不顺眼,但你们两派的出发点却是一致的。
你二派的根基都建立在人心向善之上,墨者取义,儒生求仁,只有人人如此,那么才可以建立起你们两家心目中的国度。”
方源闻言似有所悟。
但青牛子却不给他过多思考的时间。
他笑着又开始准备讲起下一个故事。
第12章 青牛子的故事[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