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易位之解[2/2页]
您这样做,不止会引来法家弟子不满,也会招惹楚墨弟子的抱怨。
因为法家弟子以法为纲,他们想要惩罚楚墨弟子自然没有任何过错。
而楚墨弟子以义为领,他们为百姓了却不平事,也没有任何的问题。
既然两派弟子都没有过错和问题,那么错的到底是谁呢?
我希望您可以谨慎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
方源的话说的已经很明白了,就差没把事实真相给挑出来。
楚墨学派与法家观点之所以不可调和,就是因为楚王一直揣着明白装糊涂,在两派之间和了几十年的稀泥。
楚墨学派本是坚持正义的学派,然而却在楚王的操作下,成为了楚国王室打击地方豪强的托辞。
楚墨不是不愿意用正确的方式行侠仗义,而是楚王不愿意让他们这么做。
因为如果楚王一旦将楚墨学派纳入楚国官方的体系之中,那么它就失去了作为白手套的意义。
到那个时候,楚墨学派打击豪强,便等于是楚王打击豪强。
所以承受地方豪强怒火的,就不再是楚墨学派,而是楚王了。
而楚墨学派出兵宋国,便等于是楚国出兵宋国。
那么楚墨学派出兵宋国的性质,就从楚墨学派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变成了楚国干涉他国内政。
以楚墨学派的名义出兵,身为宋国盟友的魏国不好干涉,因为宋君劳民伤财不顾民生的做法早就饱受儒墨等学派诟病。
所以魏王即便发兵,魏国国内反对派的声量绝不会小。
而如果是以楚国的名义攻打宋国,那魏王就可以毫无心理压力的派兵援助宋国了。
楚王并不糊涂,方源的话他当然明白。
但碍于这么多人在场,他也只能隐晦的回了一句。
“方先生的意思,寡人明白了。按照您的建议,寡人会安排法家弟子与楚墨弟子交流轮岗的。”
方源听到这话,也明白了楚王的言外之意。
楚王可以接受两派轮岗,但依旧不愿给予楚墨弟子一个官方身份。
或者说,他此时不能给予楚墨弟子一个官方身份。
如果他对楚国的控制力,可以强到韩王对韩国那样,那么给予楚墨官方身份不过小事一桩。
但楚国国内形势过于复杂,豪族众多,枝脉盘根错节。
如果楚墨一旦官方化,那么他们对于地方豪族的威慑力也就会随之大减。
毕竟,给予楚墨学派官方身份,就像是给他们的脖子上栓了条绳子。
对于这些地方豪族来说,拴上了绳子的楚墨学派,显然没有之前随意而为的楚墨学派那般可怕。
所以,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啊!
方源微微摇头。
他总算明白为何当年吴起变法会那么艰难了。
楚国的局势,果然不是那么简单。
楚王能够制衡各方势力这么多年,同时令各派各家都对他交口称赞,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他又怎么能强求楚王打破多年的平衡,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清扫地方豪族呢?
楚王笑着说道:“陈先生与王叔居然能赞赏同一个人,这简直就是天下奇闻。方先生能做到这一点,又为何偏要东出秦国,游历列国求学呢?
难道是我那侄女待您不好吗?我听说她将云阳封给您作为属地,又赠予您仁信君的称号,就连这样都无法挽回您的心吗?”
方源闻言,沉默了一阵。
随后,他拜道:“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财富和地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
但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就不会接受它。
贫穷与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摆脱它,宁可不摆脱。
君子如果违背了仁德的准则,又怎么能是君子呢?
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和仁同在。)
楚王闻言皱眉:“您觉得此时成为秦国的封君会违背您仁义的标准吗?”
方源淡淡道:“大概是吧。”
楚王又问:“那既然如此,您为何又接受了秦王赐下的使节剑呢?”
方源道:“因为带着这把剑,我才能时刻铭记我东出秦国的原因。我看见它,就仿佛看见了未来的道路。”
楚王略微思考后,又问道:“那等到您返回秦国时,您便会接受秦国的封赏了吗?”
方源淡笑着:“希望会吧。”
方源的回答虽然很模糊,但楚王却能感觉到他话语中的份量。
他赞赏的冲着方源点了点头。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君子把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表述,用诚信的态度来完成,这大概就是君子吧。)
方源谦逊地俯下身子:“您过奖了。”
楚王哈哈大笑:“方先生才是谦虚了。”
他扭头冲着侍从吩咐道:“传我旨意,方先生远道而来,寡人要在王城设宴款待!”
方源忽然开口:“大王且慢。”
楚王问道:“先生还有什么事吗?”
方源冲着楚仁与陈到接连一拜:“我从前就仰慕陈先生与楚先生的大名,激赏二位的学识博古通今,所以我想要先向二位先生求取经义。”
楚王闻言,更是对方源高看一眼。
“可!”楚王道:“方先生先去求道,寡人就在王城,随时恭候先生大驾!”
第29章 易位之解[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