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宋国的禁忌[1/2页]
楚国,?地城郊的旷野上,天下商会的马车正在大路上疾驰。
官道四周是一望无际的金黄麦田,阳刃两手握着缰绳驱使牛车,见到此情此景,忍不住高歌一曲。
“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m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
(广阔的田地将开始种庄稼,农夫们忙着选种整修农具。
那些准备工作都已经就绪,我就扛着锋利的板锹下地。
我从南北垄向的地块开始,播下五谷杂粮稻麦黍菽稷。
棵棵庄稼长得挺直又健壮,曾孙看了喜上眉稍心顺意。)
而牛车中端坐的方源正聚精会神的撰写着《近思录》,将他近来的经历与感悟一字一句凝于书中。
写了一会儿,方源觉得头脑疲乏,因而便放下毛笔抬起,拨起窗帘看向窗外。
陶然见他停笔,笑着解下腰间的葫芦递了过来:“方先生,累了便喝一口解解乏。”
方源也不客气,接过葫芦打开盖子开怀畅饮。
陶然说道:“咱们已经抵达?地,按照这个进度,明天就可以越过睢水进入宋国境内。不知道关于宋国,方先生之前有什么了解吗?”
方源闻言放下葫芦,沉思了一会儿,回答道。
“宋国在天下素来有商贾之国的美誉,当今宋国王室更是殷商之后。
因此,那里的风俗习惯似乎与中原诸国有所不同,不论是祭祀的方式,还是歌乐舞蹈,都是承袭殷商旧制。
我所知道的,大概就只有这么多了。”
陶然听了,笑着回道:“那方先生可知道在宋国和人谈话,有一位圣人的名讳是尽量不要提及的。”
“喔?”方源疑道:“是庄子、惠子还是宋子?他们三人都是宋国出身,能得宋人尊重倒也不稀奇。”
陶然哈哈大笑:“看来先生您是会错意了。我所说的不能提及名讳,不是因为宋人尊重他,而是因为宋人厌恶他。”
“宋人厌恶?”
方源闻言一愣。
他实在是想不到哪位圣人竟然有这么大的能耐,居然把宋国人从上到下全都得罪了。
陶然见他不解,于是便慢悠悠的为他作答。
“不知道方先生可曾听说过守株待兔的故事?”
陶然一提起守株待兔,方源立马想起了这是《韩非子》当中的故事,而守株待兔的主人公正是宋国人。
方源无奈笑道:“虽然我这么说可能不合适。但这个故事的本意难道不是借故事来讥讽世人不懂变通的毛病吗?总不至于就因为主人公是宋人,宋国人便记恨上了韩非子吧?”
陶然摇了摇手指:“?G,方先生你这话说的就不对了。宋人当然不会仅仅因为一个故事就记恨韩非子。
这样吧,我再给先生讲几个小故事,先生听完后回答我它们出自哪本书中。”
陶然清了清嗓子,在脑中回忆了一番,张口说道:“从前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
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
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于是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方源脸色一变:“《韩非子》。”
如果方源没记错的话,这个故事后来还演变出一个成语,叫智子疑邻,常用来比喻根据亲疏关系而对他人的行为区别对待。
陶然又道:“从前有一个宋国人十分孝顺,后来他的亲人去世后,他伤心过度伤了身体。
宋国的国君听说了这件事后,被他的孝心所感动,于是就提拔他当官。
这件事传开后,几天之内,居然有十几个宋国人因为哀伤过度,死了。”
方源神色微妙:“还是《韩非子》。”
陶然望着方源,说道:“现在方先生还觉得韩非子没有针对宋国吗?”
方源抬起袖子抹了把脑门上的汗,说道:“他老人家编故事的时候,可能的确没有顾虑周全。
不过您明明是轻重家的学士,为什么对法家的经义如数家珍呢?”
第50章 宋国的禁忌[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