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朝会怒斥奸臣,我只求一死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1章 两个子罕与一个田氏[2/2页]

    但偷奸耍滑、玩弄心机并因此得利的事件,却屡屡发生,这同样是不争的事实。

    两者都是世界的一部分,但不同的人使用却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当年齐国发生饥荒,田桓子便自作主张将国家的粮食借给齐国的百姓,当他向百姓借粮的时候,用的都是大斗。而当向百姓收取粮食时,用的却是小斗。

    因此,齐国的百姓都很感激他,认为田桓子是个为百姓着想的好大夫,国内国外的贤士也都在称赞田桓子的仁德。

    但齐国的国相晏子对此却十分担心,他私下里对晋国使者叔向说:齐政卒归田氏。田氏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于民,民爱之。

    (齐国政权最终恐怕会落到田氏手中。田氏虽然没有大的功德,但却能借公事施私恩,有恩德于民,获得百姓的拥戴。)

    叔向也对晏子表示赞同,他说:您要为齐国多费心了。

    后来齐国出现了彗星,齐景公很惶恐,他望着辉煌的宫殿叹息:多么漂亮的宫室啊!我死后谁会据有这里呢?

    晏子趁机劝谏:如果真的如您所说,那大概会是田氏吧?豆区釜锤等量器的容积不统一,他从公田征税就用小的量器,而对民众施舍就用大的。

    这样一来,国家得到的赋税越来越少,而田氏对百姓施舍却越来越多,所以民众都归向他了。您的后代如果稍稍怠惰,田氏如果不灭亡,那么国家就要成为他们的国家了。

    过了几代,田氏果然发动叛乱,成为了齐国的君主。

    当年郑国发生饥荒,而麦子还未收割,老百姓困苦不堪。担任上卿的子皮根据父亲子展的遗命,给国内的人分发粮食,每户一钟,郑国人没有挨饿。子皮也得到了郑国百姓的极大拥护。

    宋国的司城子罕听说这件事后,赞扬道:多做善事,这是百姓所希望的。

    隔年宋国也曾发生过饥荒,于是司城子罕向宋平公进谏,请求宋平公将公室的粮食拿出来救济百姓,还让宋国的大夫们也向百姓借粮食。

    司城子罕同样打开家族的仓库向百姓借粮,而且从不让百姓写借据,也不要求百姓归还。

    宋国有的大夫家中没有余粮,于是司城子罕便将自家的粮食送给他们,让他们去把这些粮食借给百姓。

    晋国的叔向听说郑国和宋国的情况后,说:

    郑国的罕氏(子皮的家族)、宋国的乐氏(司城子罕的家族)肯定会长盛不衰吧?

    他们应该都能够执掌国家的政权,这是因为民心都已归向他们了。

    但以其他大夫的名义施舍,不只是考虑树立自己的德望名声,在这方面子罕比子皮更胜一筹。他们将与宋国共存亡吧!”

    方源说完了这两个故事,冯通突然有了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而杨素半张着嘴不知道该怎么回应。

    方源于是笑着继续说道:“戴氏子罕与齐国的田氏,一个掌握了刑罚百姓的方法,一个掌握了仁爱百姓的方法,他们二人最后都成功发动叛乱取得了国家。

    但从长远来看,戴氏子罕虽然成为了国君,但最后却被他的弟弟子偃废黜,最后死在了齐国。

    而齐国的田氏直至今日依旧掌握着齐国的政权。

    由此看来,即便想要图谋君位,得到老百姓的拥护还是比让老百姓畏惧更长久一些。

    而司城子罕与齐国的田氏,两个都掌握了仁爱百姓的方法。

    但齐国田氏恩惠百姓时,晏子却对此忧心忡忡,而晋国的贤大夫叔向也对晏子的忧虑表示认同。

    而司城子罕恩惠百姓时,叔向却丝毫不怀疑他的忠心,反而认为子罕的后代将会长盛不衰一直辅佐宋国的政权,与宋国共存共亡。

    究其原因,这究竟是为何呢?

    无非是田氏虽然手握仁爱的手段,但心中却无君子之义。所以即便伪装的再好,也有人能看破他们的手脚。

    而司城子罕坦荡为人,以仁爱的方法辅佐国家,所以就连叔向这样的贤人都对他赞不绝口。

    仁爱与刑罚,都是一种手段而已。具体用它们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就要看使用它们的人品性如何了。”

第51章 两个子罕与一个田氏[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