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仁人之风[2/2页]
子反说:既然如此,那就请君王您住在这里好了,反正我要请求回去了。
庄王很无奈,说:你丢下我回去,我还和谁住在这儿呢?我也回去算了。
于是他们就带领楚军退出了宋国。
寻常人仅仅记住了华元的过错,将他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这本就是一种错误。
现在连你们这些饱读诗书的士人也开始讥笑他的过错,却忘了他本是个能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救万民于水火的好大夫,这何尝不是种悲哀呢?”
阳刃听到这里,汗颜着向方源道:“学生知错了,还请先生责罚。”
冯通也抹了把脑门上的汗,低声致歉:“是弟子浅薄了。”
唯独杨素追问道:“方先生,华元与子反议和的事,我记得《春秋》中可是被贵派的孔子隐晦批评过的。
他们二人都是大夫,但《春秋》中却只用‘人’,而不是用‘大夫’来代指他们,这是含有贬低意味的。
为什么要贬低他们?因为他们私下讲和,超越了自身的权限,这在儒门中属于逾越礼制。
但您身为儒生,为何却要违逆贵派先圣的意志,赞扬他们二人的决定呢?
所以,您到底是站在哪一边的?”
杨素的问题十分尖锐,冯通与阳刃听完他这个问题,更是忍不住怒视杨素。
在百家学说对抗的当下,杨素直面逼问方源的话,无异于杀人诛心之语。
只要方源一个不慎,就可能落入被儒生们口诛笔伐的境地。
马车上的陶然也兴致勃勃的望着这一幕,他同样很好奇方源会如何作答。
冯通骂道:“你这无用之人,是想要把方先生挂在架子上烤吗?”
阳刃也生气了,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称呼杨素的字,而是用杨先生来代称。
“杨先生,你今日确实有些过火了。这又不是泾水与渭水,泾河水浊,渭河水清,所以才看起来分明。但百家学说本就相互交融,哪里能分的那么清楚呢?
你道家不也常说道可道非常道吗?天地之间的大道与人的立场,这哪里是三两句话能够交代清楚的呢?”
杨素本来只是因为被方源驳倒显得不开心,这个问题也只是图个嘴上痛快。
现在他回过味来,才发现自己貌似踩了地雷。
于是,他赶忙回道:“罢了,你说的也有道理。方先生如果不方便回答的话,那就不回答吧。”
谁知方源只是笑了笑。
如果这个问题放在几个月前提出,也许他还不好作答。
但在与陆鞅交谈之后,在这一路经历之后,这个问题的答案以及越发清晰。
方源道:“无妨,既然你想知道我站哪一边,那就告诉你吧。”
杨素一脸惊奇:“那您到底站哪一边?”
方源望着不远处麦田中忙碌的农民,他们的汗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就像是金黄的麦粒。
“我只站百姓那一边。”
第52章 仁人之风[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