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2/2页]
宋国的百姓提到您的名字,无不是称赞您是位天下少有的仁德大夫。
可眼下宋国危在旦夕,难道您就要因为自己的一点私怨,而对百姓的苦难坐视不理了吗?”
乐同闻言略略沉默,他的神态稍有松动。
良久,乐同叹了口气,冲着方源一再拜道:“我自认算不上仁德,但也不愿如同陈文子那样做个清高之人。
既然这样的话,我就效法令尹子文,做个对国家竭尽忠诚的臣子吧。”
乐同转而又问道。
“可我如今已经被国君罢免了官职,就算我愿意帮助国君,又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对付强大的魏国呢?”
方源笑着回道:“子贡曾询问孔子怎样治理国家。
孔子回答道:粮食储备充足,军备充足以及人民的信服。
子贡又问道:如果不得已要去掉其中的一项,应该去掉哪一项呢?
孔子说:去掉军备充足这一项。
子贡接着又问:如果不得已还要取舍,剩下的两项中应该先舍掉哪一个呢?
孔子回答:舍掉粮食储备充足这一项,人生自古谁无死,君主失去了民众的信任也就失去了立国之本。
您现在虽然失去了官职,不再负责商丘的防务,但您对于百姓的恩惠却让他们牢记心中。
这就好比是失去了充足的军备,但却保留了民众的信服。
况且魏人劳师远征,远离故土,整备不齐,心有戚戚。
宋人上下一心,诛灭暴乱,拨乱反正,守卫国土。
您以正义讨伐不义,又何愁不胜呢?
只要您愿意在高台之上振臂高呼,民必归之如流水。
泱泱宋土,岂有奸邪容身之所?”
乐同听完方源的话,立刻起身恭敬的向方源俯身拜倒,借用了一句方源在秦国法场之上曾说过的话来回应他。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等死,死国可乎?乐同,愿听从先生调遣。”
……
正当方源与乐同达成一致时,宋国宫城内,宋君正与魏群寒暄着。
二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谈论着没营养的废话,各自心里都在盘算着如何拖延时间,只不过目的却并不相同。
宋君是想为方源争取出更多执行计划的余地。
而魏群则是在为阳刃等人营救方源,从而完成张鸿陷害宋君的计划,保留更多的可能性。
但魏群没想到的是,方源早就溜出了宫城,正火急火燎的奔波于商丘的大街小巷。
而此时留在宫城内的杨素与冯通估算着时间应该差不多了,于是便向魏群发出暗号,示意他大功告成可以撤离。
魏群立刻向宋君请辞,宋君自然也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欣然应允。
……
而在商丘城南,张鸿正老神在在的站在一处阁楼上,他透过窗户缝观察着楼下街道上刚刚脱困不久的邵离。
之前他故意给邵离留出空档,让邵离与看守他的守卫独处,而邵离也果然不负众望的动用名家能力蛊惑守卫释放了他。
在离开茶楼之后,邵离便一瘸一拐地在商丘的大街上四处游荡,穿梭于大街小巷之间。
如果不是张鸿派出去负责监视的人手众多,恐怕早就跟丢了。
谁知邵离在七绕八绕带着探子们兜了好几个圈之后,竟然回到了之前关押他的茶楼附近。
随后又悄无声息的走进茶楼,回到了关押他的房间,装出一副有气无力的模样。
张鸿皱着眉头扫视着探子们递交上来的报告,不知怎的,他的心里忽然变得不踏实了起来。
“这家伙到底想干什么?好不容易脱困后,居然只是去商丘的大街上闲逛几圈,然后又像个没事人一样跑了回来。”
张鸿思索着邵离的行为,嘴里念叨着。
“他这么做到底是为了干什么呢?”
正当张鸿思索之际,有人叩开了他的房门,魏群满脸笑容的走进屋内。
魏群道:“回禀老师,方先生已经成功出城。咱们可以开始动手了。”
张鸿还未想清楚邵离的行为逻辑,但现在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邵离的事日后还可以慢慢探查,当务之急还是先把宋国的事处理干净。
张鸿起身道:“就按原计划行事吧。”
张鸿办事向来雷厉风行,下达指示后没多久,刚刚还站满了人的阁楼瞬间人去楼空。
没有人注意到,在阁楼下,街角边的一处贩卖纸鸢的小摊上,有个姓费名宰的小贩正提起着毛笔对着泛黄的纸张冥思苦想。
他回想着方才邵离出入茶楼时的穿戴,琢磨了半天,终于拍着脑袋恍然大悟。
“方才邵离走进茶楼时,腰间佩戴的玉珏上多了块玉玑,这是暗号机不可失啊!”
他赶忙提起笔来,在纸张上一挥而就。
随着墨迹干涸,纸张上泛起阵阵灵光,上面燃起火焰,将纸张瞬间烧成灰烬。
而在距离商丘数百里外的大梁,一处池塘边,李据正一手握着鱼竿垂钓,一手捧着书卷研读。
忽然,一张泛黄纸张凭空出现,出现在了书卷的夹层之中。
李据低下脑袋,缓缓念出来纸张上的文字。
李据先生亲启。
学生赴宋数月,多日不见先生,不知您的身体可还康健?
至宋数月,学生为了完成先生大计,呕心沥血、尽心尽力、挖空心思、煞费苦心、积劳成疾……
李据越读越感觉恼怒,他这么一生气,咔嚓一下竟然直接把手中鱼竿给捏断了。
他赶忙略过一大篇废话,将视线直接拉到了最下方。
终于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消息。
——张鸿咬钩了。
第71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