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仁信君[2/2页]
如此丰功,此等伟业,诸位爱卿以为,方卿此番的功绩应当如何评价呀?”
秦月容此话一出,就算是再笨的人也听明白了她的意思。
她是想要趁机给方源封赏。
秦王新掌国政,自然需要得力干臣。
朝堂上的臣子虽然数目众多,但大多不是受她提拔上升的。
他们要么是先王留下的老臣,要么是三侯举荐的才人。
真正是受到秦月容信任而上位的,在大秦翻来数去,似乎也就只有一个新军主帅百里闵。
以前秦月容受三侯掣肘,在国家大政上能够插手的领域极为有限。
但今时不同往日,秦月容通过剪除东陵一党,彻底把大权握在了手中。
既然秦国的天变了,那这大秦的朝堂,自然也要一番新人换旧人。
如果此时秦月容推出其他人,这帮老臣兴许还可以用资历尚浅、未建功勋来阻挠一二。
但方源虽然年轻,但却早已声名远播。
他不止是儒家的后起之秀,还是墨家推崇的大义之士。
而他的功劳簿上,更是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功勋。
方源的功劳中,文可出使敌国说动列王,武能杜平城下阵斩薛松。
如此文武全才,又有高洁之士的美誉。
倘若他们阻挠方源出仕,那就等着被秦人戳脊梁骨骂一辈子吧。
与其同方先生为敌,不如及时变换脑筋,化敌为友。
方源未来将在秦国受到重用已经是可以预见的了。
以大王对他的恩宠程度,只要假以时日,方源便是秦国的下一个东陵侯。
堂下的臣子们大多抱有这样的想法。
所以秦月容话音刚落,便立刻有人站出来陈述。
“方源方自流,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可谓国之干城!臣斗胆,请奏大王,应论功行赏,严明我大秦法纪,安定我大秦民心。”
有第一个人站出来,其他人也接二连三的站出来表态站队。
“《孟子》有言: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方先生素来贫寒,虽遭贬斥,仍能不改其心,以庶民之身为国分忧。此等高士,若国不能用,实乃我秦国一大损失。”
“《三略》有言: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信贤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则策无遗。所适如肢体相随,骨节相救。天道自然,其巧无间。”
(治理国家的大道,在于依靠贤士和人民。信任贤士像自己的心腹,使用百姓像自己的四肢,那么政令就不会有什么纰漏。
这样行动起来,就会像四肢一样协调,骨头关节相互照应,像天道一样自然运行,灵巧的没有一点造作痕迹。)
“臣斗胆,奏请大王,裂土分疆,将方源故里云阳城作为封邑赐下,使方先生成为我国封君,永驻大秦。”
朝堂上对方源的夸赞之声连绵不绝,大臣们在此刻心照不宣的达成了共识。
而秦月容也微笑着起身。
“既然诸位爱卿都如此认为,那么,便依诸位爱卿所言,将云阳城赐予方源,封号仁信君,食邑三千。”
第110章 仁信君[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