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已有定数[1/2页]
方源听完三个大夫对宋君的劝谏,心里立刻回过味来了。
宋国不愧是能出子罕和华元这样人才的君子之国,大夫劝谏从来都是直球出击。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三位大夫也有作死系统呢。他们在没有系统托底的情况下,居然也敢对着宋君的痛处一顿猛击。
子援是拿着宋景公爱民如子的典故数落宋君不如他的先辈。
乐同是借着《尚书》把宋君和太康相提并论。这还不算,他最后还拿着扫帚将宋君和纣王扫到一起,属实是把垃圾分类玩明白了。
至于华正就更绝了。宋君这辈子最大的人生污点恐怕就是被楚墨学派打的出奔齐国,他提这茬和往宋君的伤疤上撒盐也没什么区别了。
得亏现在是春秋战国,如果这三位的行为放到后世君主集权的时代,恐怕一早就被推出去斩首了。
宋君只是将他们三人,一个明升暗降,两个软禁起来,说明还是给大家留了点面子,没彻底把脸撕破。
如果宋君这样的行为放在后世帝王身上,怎么着也能赢得一个为人宽厚的评价。
但现在是春秋战国,你这么对待仁人君子,那就是实打实的昏君,百家学子一人一口吐沫星子,淹也把你淹死了,洗都没得洗。
方源突然感觉宋国能闹出那么多故事不是没有理由的。
宋国这个国家虽然不是七雄那样的大国,但国内的人才却出了一茬又一茬。换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宋国的知识分子多。
什么宋子、庄子、惠子、计文子,墨子、徐子、貌辩子。
通常情况下,知识分子多是好事。
但知识分子一多,也不完全都是好事。
俗话说,知识越多越反动。
知识分子眼光一般都比较高,没事还喜欢发表意见。
他们的数量多了,自然就会集中起来对着国内政事挑三拣四。
而且宋国历史悠久,他们的传承可追溯到殷商,一套体制都是从商朝原封不动继承下来的。
就像是鲁国以周礼为傲一样,宋国也以殷礼为傲。
两国在文化方面都很自信,但代价就是两国的道德标准都设立的远高于其余国家。
本来很多在其他国家稀松平常的事情,放在宋国和鲁国就会变得格外扎眼。
如果是太平盛世,周礼和殷礼这种文化遗产不止没什么坏处,还可以让两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其他国家指指点点。
但现在这种年头,鲁国和宋国笑其他国家不懂礼法,其他国家却笑你鲁宋两国不懂乱世。
想到这里,方源开始有点理解宋襄公当年为什么不愿意趁着楚军渡河时偷袭他们了。
现在世人都嘲笑宋襄公假仁假义、不懂变通,却忘了当初宋襄公在继位前其实还干了不少真仁义的事情。
当初襄公的父亲宋桓公病重。
按照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宋襄公本应是继位君位。
可襄公却跪在父亲面前请求把太子之位让给庶兄目夷,还说:“目夷年龄比我大,而且忠义仁义,请立目夷为国君吧。”
于是,宋桓公把襄公的话讲给目夷听,目夷听后不肯接受太子之位。
他说:\"能够把国家让给我,这不是最大的仁吗?我再仁,也赶不上弟弟啊!况且废嫡立庶,也不合制度啊。\"
于是,为了躲避弟弟的让贤,目夷逃到了卫国,襄公无可奈何只能继承了君位。
但继位之后,依然将哥哥目夷任命为相,辅佐自己处理朝政。
后来齐桓公在在葵丘与诸侯会盟,宋襄公前去参加。
葵丘会盟上,齐桓公把他的儿子太子昭介绍给了宋襄公,还请求宋襄公以后对他多多关照,宋襄公答应了。
过了没几年,齐桓公重病,齐国的五位公子见状立刻率领党羽争夺王位,国内打的不可开交,以致于把齐桓公饿死在了宫殿中。
桓公死后,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无人过问,甚至蛆虫都从尸体中爬出。
第55章 已有定数[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