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朝会怒斥奸臣,我只求一死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1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1/2页]

    虽然脖间被搭着利刃,但方源却丝毫不乱。

    他回道:“登门造访不送拜帖,这虽然于礼不合,但却有各种缘由,您为何不听听原因呢?”

    乐同道:“君子岂能做出破门扒户的行为呢?既然你是个小人,那么就算有再多的理由,我也不要听了。”

    一旁的阳刃看见乐同要动手,赶忙想要拦在二人之间。

    谁知方源却伸手让他停步,他开口道:“从前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

    被困之后,大家都束手无策,但子贡头脑灵活,他想办法以货易货,从当地老百姓手中换来了一石米。

    颜回和子路动手在屋檐下生火做饭。

    不一会饭熟了,颜回发现屋檐下的灰尘掉进了饭里,但又觉得将沾染了灰尘的米饭扔掉很浪费,于是便将沾染了灰尘的饭块盛起来吃了。

    子贡此时正巧进门,他以为颜回在偷吃,但想要告状又不好直说。

    于是他来到孔子的面前问道:请问先生,仁人廉士能因遇困改变节操吗?

    孔子说:如果碰到困难就变节,哪里称得上仁廉之士呢?

    子贡说:如果是颜回,他会不改节吗?

    孔子说:是,他不会改节。

    子贡于是将自己看到的事告诉了孔子。

    孔子很慎重的说道:我认识颜回已经有很久了,知道他有高尚的德行,这一点我从以前就深信不疑。你今天所讲的事情需要了解清楚,看其中是否有别的原因。你把他叫来,我问个明白。

    子贡叫来颜回,孔子问他:不久前,我梦见了先人,先人在天之灵正保佑我们脱困,你们把饭煮好,我要用来祭祀他们。

    颜回听了慌忙劝阻道:刚才有灰尘掉到了饭中,把饭弄脏了。我把它盛出,要倒掉,又觉得可惜,就吃掉了。用吃过的饭来祭祀祖先,是不恭敬的。

    孔子说:原来如此。这样做是对的,如果是我,也会这样做的。

    颜回退出后,孔子对子路、子贡等人说:我相信颜回有美德,是我观察了很久的结论,不是等到今天才证实的。现在你们知道颜回是什么样的人了吧?

    所以从此之后,大家更加敬佩颜回的德行。

    有的人只相信看见的,但是看见的也不一定可信。

    有的人相信自己的心,但自己的心也不可以完全相信。

    所以说,要了解一个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怎么可以凭借一两件事,三两句传闻便对一个人的品性下定论呢?”

    乐同听完方源的论述,立刻放下手中的剑,向他再三拜道:“现在我愿意听听您闯入宅邸的缘由了。”

    方源缓缓转身,笑着向他行礼:“宋国能够拥有您这样从善如流的大夫,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乐同问道:“敢问您的名讳?”

    阳刃代替方源答道:“回乐夫子,这位是便是方源方自流先生。”

    乐同惊道:“原来是方先生。我听闻您冒天下之大不韪向寡君进谏,这才使我与向先生得以脱困。您愿意造访我的宅邸,这是我的荣幸,如果您要来,为何不走正门呢?”

    方源回道:“自然是因为其中另有隐情。”

    方源将张鸿的诡计如实相告,乐同听完后微微点头。

    “怪不得寡君之前要将我与向先生一同下狱,我负责商丘的防务,而向先生负责缉拿盗贼与边邑的审查。

    只有将我与向先生同时下狱,张鸿手下的魏军才能神不知鬼不觉的混入商丘。如果我与向先生还在任上,这群魏军绝对会在还没有进入商丘之前就被发现。

    只不过寡君倒行逆施引狼入室,您为何还要继续帮助他呢?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孔子说:是非不分的老好人,是道德的败坏者)

    您现在是打算去做孔子口中的‘德之贼’了吗?”

    方源听了乐同的话,知道乐同心中还忌恨着宋君,于是他规劝道。

    “《论语》有言: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周公对鲁公说:一个有道的国君不疏远他的亲族,不使大臣怨恨没有被任用。故旧朋友如果没有大的过错,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按照周公的说法,对待朋友都要宽恕他们的小过失,不能求全责备。何况是侍奉国君呢?

    再说了,您认为这件事仅仅是关系到君侯一人吗?

    如果您放任张鸿在宋国胡作非为,君侯的位置依然稳固,但遭殃的却是您与宋国的百姓啊!

    从前子夏的学生问子张应该怎么交朋友。

    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

    子夏的学生答道:子夏说可以交往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交往的就不和他交朋友。

    子张说:这和我所听到的不一样!君子尊敬贤人,也能够容纳众人,称赞好人,怜悯无能的人。如果我是个很贤明的人,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如果我不贤明,别人将会拒绝我,我怎么能去拒绝别人呢?

    我正是因为听说您是位如同子张口中君子一样,能够尊敬贤人,同时又能容纳众人的君子,所以才宁愿冒着被魏国探子发现的风险,也一定要来到这里与您见面的啊!

    我听说儿子行为不正,是父亲的过失。君王政策有失,是臣子的过错。

    现在君侯已经反悔,愿意听取您的劝导,按照您的方针安抚百姓,您为何却不愿接受呢?

    当初子张曾问过孔子说:楚国的子文几次担任令尹的职务,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人。您觉得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可以算得上是对国家尽忠了。

    子张问:他算得上有仁德了吗?

    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仁呢?

    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借此把持朝政。陈文子听说这个消息后,抛弃了四十匹马的家财,离开了齐国。

    到了另一个国家,陈文子说:这里的执政者和我国的崔子差不多啊!

    于是又离开了,再到了一国,陈文子又说:这里的执政者和我国的崔子差不多啊!

    然后还是离开了。您觉得陈文子这人怎么样?

    孔子说:很清高。

    子张说:算得上有仁德吗?

    孔子说:不知道,但这种行为怎么能算有仁德呢?

    我听说您是宋国的君子,能够想万民之所想,急万民之所急。

    您治理商丘几年的时间便让这里变成了这里变成了天下少有的富裕城邦。

第71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